社会公益

  • 0成员
  • 1主题

参与评论状态

贫困山区孩子的教育到底缺什么?

楼主:jz0758   收藏    举报   帖子创建时间:  2020-04-07 13:58 回复:0 关注量: 133
 差距,越拉越大;改变,几乎不可能!
一群人,不远千里,十余年坚持助学之路,为我们大山深处的孩子募捐书本、电脑、校服,帮助修建校门、围墙、操场,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竭力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可现在的农村读书无用论盛行,贫困山区的孩子要通过读书走出大山越来越困难,九年义务教育正在从政府、学校的义务变成家长、学生的义务,绝大多数山里娃初中“混”毕业就外出打工。
自游者游天下群组一年一度的助学回访活动在走访人员逐一发言后结束,我有幸赶上*后约一个小时的讨论环节,也发表了自己极不成熟的建议意见,之后和浮萍、玛雅进行了简短交流。回去的夜晚我陷入了深深思考,反复纠缠“贫困山区孩子的教育到底缺什么?”,简单回答“缺钱”,一切都是因为农村经济条件落后造成的,但仔细想想其实也不只关乎钱的事,毕竟义务教育阶段早就实行“三免一补”,还有这些年农村轰轰烈烈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适龄儿童、少年不因贫辍学是硬性标准。凉风悠悠的夜晚,半夜睡不着时我上网查阅,希望通过网络寻找答案,搞个一清二楚。缺管教、缺关爱、缺引导、缺理想、缺责任、缺自信、缺勇敢、缺见识、缺心态等等,谈物质和金钱的并不多。既然如此,社会助学应该更加注意边界、标准和方法。
一、严守社会助学的边界
严守社会助学的边界,是明确做什么的问题。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各主体组合,社会应该做其他主体薄弱或者模糊的地方,尽量做到该政府、学校做的不介入,该老师、家长做的不替代。
首先助学不是帮政府。这些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尤其是均衡教育建设逐步改善贫困山区教育的硬件,一间教室、一张课桌、一台电脑的问题基本得以解决。现在总的感受是乡村学校越修越漂亮但学生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城镇化驱使人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贫困山区学校缺缺扎根基层的优秀老师,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乡镇师资较好的学校或者跟随自己外出务工上学。解决老师短缺的问题还得靠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确实有心无力。
其次助学不是扶家庭。信奉“知识改变命运”,通过帮助一个孩子完成学业,进而改变一个贫困家庭的状况。贫困户的脱贫攻坚国家正在下大力气推进,所以社会助学不要把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异化为帮助这个贫困家庭。如果简单资助学生100元钱,学生要么给家长要么自己用,给家长终究是贴补家用,自己用无非是买零食,效果肯定不好。现在贫困山区除了留守儿童普遍,还有“单身汉”带孩子普遍,一种情况是爸妈外出务工爷爷奶奶带,另一种情况是妈妈“跑了”爸爸带。父母缺位是孩子教育*大的问题,但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依然爱莫能助。
二、严格社会助学的标准
严格社会助学的标准,是回答助哪些的问题。汇总、审核、筛选是走访活动*头疼的事情,始终会面对“到底帮助哪些孩子?”的问题。这个问题要不纠结,就要有一定的标准并严格执行,至于标准无非是困难程度、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
一要帮助家庭相对困难的学生。说实话,在贫困山区接受教育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都比较困难,因为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都已经搬进城市或者把孩子送到城镇上学。虽然家庭经济都困难,但社会助学还是只能帮助相对困难的,因为只有雪中送炭才有价值,只是这个困难程度不是很好判断,需要认认真真甄别。比如,设定条件为:有父母健全、家庭有三个以上劳动力、有直系亲属条件比较好等情况就排除。
二要帮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这是个导向问题,也是为了恪守公平原则。已有的规则不能被打破,因为判断学生勤奋与否的主要标准是学习成绩,所以要尽量灌输只有努力学习才可能获得社会的帮助。这样也能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公、失衡、怨气等。比如,设定条件为:新结对资助的学生成绩必须在班上前十名,继续资助的学生成绩必须在班上前十五名。
三要帮助思想积极向上的学生。这是个意愿问题,社会助学是爱心行为,不具有国家强制性,不存在责任。这年头谁也不想自找麻烦,尽量帮助那些阳光开朗、文明礼貌、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孩子,*起码双方沟通孩子要懂得基本的礼节礼貌,要有感恩社会之心。
三、严把社会助学的方法
严把社会助学的方法,是解决怎么助的问题。为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还是回到自游者群组资助木多小学和水星完小上来。木多村共有农户407户1652人,长期外出务工约410人,木多小学每年级一个班,6个班共有学生约150人,全部来自本村。水星村共有农户368户1467人,长期外出务工约371人,水星完小依然是每年级一个班,9个班共有学生约300人,主要来自本村和邻近的木多村。这些年,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的状况已有改观。未来社会助学之路应该有些改变,应该重在鼓励、引导、锻炼培养孩子,精神层面多一些,物质少一点。
一是设定条件,普遍鼓励。因为在贫困山区接受教育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都差不多,可以通过设定一些条件来普遍鼓励学生。比如,为了保证助学公平,对前五名的小学生和初中生都给予奖励;为了增长学生见识,考班上前十名的初中生都有一次进城参观游玩的机会;为了解决师资短缺,所有初中生暑期都可以免费参加支教补习。
二是特殊困难,结对帮助。家庭特殊困难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往往脾气古怪、心理脆弱、及其敏感,简单给钱给物可能起不到多大作用,需要的是跟踪式的引导和鼓励。这就更考验社会助学者的耐心、经验和方法,因为帮助稍不注意可能适得其反。*好是一对一、或者多对一结对跟踪鼓舞,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
三是重心上移,重点资助。义务教育阶段有“三免一补”,小学、初中在农村就读的花费并不多。社会资助的重点应该往上走,重点资助初三学生、普通高中学生,因为高中才是学生*困难的阶段。在县城上普通高中每学期学杂费约1500元,每个月生活费约600元。每年近万元的费用,虽然普通高中学生每年有2000元国家助学金,但差额对一个贫困家庭仍然是笔不小的费用。